探索吧 > 情感 > 贝时璋演讲稿、贝时璋生物物理学语录

贝时璋演讲稿、贝时璋生物物理学语录

导读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答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中,又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而郭永怀...

今天探索吧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贝时璋生物物理学语录,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

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中,又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而郭永怀先生还有另外的“唯一”,他是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关于郭先生的资料,由于他工作的原因,目前发布出来的都是官方文章,只能从中梳理线索。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先生在采访中也透露,关于郭永怀先生到底怎么死的,也是最近几年才从报道里知道,之前连她都不知道他空难的细节。

这枚邮票中郭永怀的画像,取自中央美院画家毕建勋创作的《以身许国图》,该国画长卷以为国建立卓越功勋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创作对象。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

如今,这里不再是“中国最聪明头脑的聚集地”,而是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租住着很多外来打工者,没人再知道郭永怀是谁。

data-filtered="filtered"

生命保护下的公文包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先生,李佩当时还在合肥的中科大,被紧急电报叫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和李佩

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被隔离审查长达6年多。

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唯一获得"烈士"称号“两弹一星”元勋

另一个第一时间知道郭永怀死讯的是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此前郭永怀这位以空气动力学研究驰名世界的科学家,为准备这次试验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然而,不幸却发生了,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

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data-filtered="filtered" 钱学森 郭永怀

“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

1938年,郭永怀参加了庚子赔款美国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

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L.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

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郭永怀的PhD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data-filtered="filtered" 1946年10月创建美国Cornell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时的五员大将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50年代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跃时期,郭永怀在这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怀的研究直接为科学界突破声障而来,并为此一跃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为此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钱学森把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朝鲜战争。

郭永怀研究的学科经常能接触一些机密资料,美国方面让他填写一张表,上面有一项内容便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如果不同意便会失去涉密资格,但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了“否”。

1955年,钱学森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大师哥远隔重洋不断写给小师弟写信:快来快来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

郭永怀手里还有一个答应了威廉姆·西尔斯做的一项研究工作,他重情重义,所以心中虽然汹涌澎湃,需要等1年才能回国。不过他的回国心一旦显露,就有许多黑衣人来找他了,郭永怀家附近突然有许多陌生人出没。

这是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们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照片。在这次野餐会上,一向恬静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高喊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郭永怀此举是为了不让移民局再有借口不让他回国,夫人李佩也感到无比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慢慢离开港口,美国——这个生活了16年的异乡慢慢从视野中消退。他们将经由日本回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

据说,他们看到中国的第一眼,是灰色的海岸线上一些零散着的灰色的石头房子,那里是日后的深圳,抵达中国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李佩在回国的船上

50岁的他满头白发

1956-1966年被认为是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师哥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小师弟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他们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长起来。

大师哥钱学森性格爽朗大刀阔斧,小师弟郭永怀文静细腻,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后来被人用一种娱乐明星一样的明星组合来称呼他们这个科学男神二人组:冯卡门Brothers(冯卡门兄弟)。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突然致函 *** 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1960年3月的一天,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突然上门来找郭永怀,俩人走进书房,门一关,足足谈了三个小时。

data-filtered="filtered" 周恩来与钱三强、郭永怀庆祝核武器的发射成功

走时两个人兴奋无比。原来大师哥钱学森把小师弟郭永怀拍胸脯120%强力推荐给钱三强,让他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钱学森先生贡献主要是导弹跟人造卫星),大师哥可以说是力排众议推荐小师弟的,因为小师弟郭永怀的专业和原子能没有关系。

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永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

随后到了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刻,1963年国家决定把郭永怀和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直接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侯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度。别说鸟了,试验现场荒凉的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高原浮肿,50岁的郭永怀因此显得特别苍老,满头白发。

爆轰物理实验,是突破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在多次试验后,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一举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这种方案后来被应用于中国整个第一代武器研制过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

空难之谜

胡适说,郭永怀是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人,据他的同僚说,1964年,毛主席接见了研究所的科学家,许多人都激动地上前和主席握手,郭永怀傻乎乎地站在原地憨厚地笑。

郭永怀空难事件至今是个谜团。根据后来这位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

尽管周恩来总理下令彻查这次空难事件,但是至今仍无答案。甚至包括到底飞机失事在北京的西郊机场还是首都机场依然至今都是个谜团。只能说关于他的研究,目前来说基本90%都是找不到资料的,连回忆录和关于他的书籍都没有。包括是否有唯一的生还者也是个谜团,有的资料说没有生还者,但是在201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新生演讲上,却提到了“生还者”的证词。

回顾2009展望2010演讲稿

未来10年,是求解的10年。求解的关键,是平稳推进各项改革,释放更大的经济活力,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建立更加文明、理性、健康的公共秩序。期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建设的中国,能离先贤的目标近些、更近些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明天将换上新的日历。与旧的日历一同翻过的,是过去365个日日夜夜。

时间无声无息,2009,作为一个年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一页。然而,对共同经历过的你我他而言,却是过去以后不再有,却是人生履历中的唯一。

回首2009,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无疑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惊涛拍岸,一个国家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危中寻机,应对挑战,不仅成功兑现了保增长、保民生的诺言,“保八”成功也给世界经济带来复苏的动力和希望,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泥沼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让2008年标记着青春中国的成年礼,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则让2009年见证着一个伟大国家成为世界舞台的关键元素。

这是中华儿女又一个光荣的年份。

光荣,属于改革开放30年选择的“中国道路”。这条路,让一个国家纠正了偏差,找到了方向,积累了实力,收获了经验,坚定了信心,从而无惧艰难险阻;

光荣,属于一个甲子的共和国。一个站起来了的国家,一个扬眉吐气的民族,百折不回,在这一年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整装待发,沿着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继续新的征程;

光荣,属于960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一个主人。他们的辛劳与汗水,他们的坚韧与执着,他们的打拼与创造,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是中国伟大的脊梁。

让我们致敬。为在这一年默默付出的人,为坚守良知的人,为遵守常识的人,为维护正义的人,为敢爱敢恨的人,为有梦有为的人。向为中国经济走出阴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的中国工人,尤其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致敬,因为你们隐忍而努力;向志愿者、公益组织,向一切爱心人士致敬,因为你们让社会多一份温馨多一份美好;向勇敢地争取权利的公民致敬,因为你们激活着更多的公民权利。

让我们喝彩。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氛围中杀出重围喝彩;为60年大庆铿锵的阅兵脚步和滚滚铁流喝彩;为选举人民代表将实行城乡平权喝彩;为党内民主建设提速进而带动人民民主喝彩;为农民从“养儿防老”向“国家养老”转变喝彩;为新医改起步喝彩;为中职教育免费喝彩;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有效推进喝彩;为一些城市用“居民证”取代“暂住证”、对外来人员逐步给予本地市民相等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喝彩;为纳税人的权利得到确认喝彩;为广州财政局网上晒政府账单喝彩;为网络监督掀翻贪官喝彩;为民意得到尊重,拆迁条例开始修订喝彩;为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风波中公民与政府的共同进步喝彩;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放宽户籍限制的决策喝彩;为武广高铁创造的中国喝彩。

让我们怀念。怀念长江荆州段被漩涡卷走的舍己救人的三位90后大学生,生命只有一次,壮举感动中国也让卑劣无处遁形;怀念在矿难中长眠矿井底层的矿工们,黑色的矿井,黑色的面庞包裹着的眼睛,没有再能看到新年的曙光;怀念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贝时璋、杨宪益、丁聪、王世襄、唐德刚等一批大师的远去,他们空谷足音,他们博学爱国谦谨直言,希望他们的品质学识后继有人而不是成为绝响。

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昂首践行的一年。无数人的福利因此而增进,无数人的幸福感因此而提升。从农民到市民,从年轻的蓝领白领到退休老人,受惠于一项项民生德政,他们的生活变迁,见证着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这是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的一年。感谢互联网,感谢中央高层领导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感谢借助新技术媒介达成的官民良性互动。知情、表达、参与、监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真切。

作为媒体人,我们不仅关注了显而易见的大事,我们也旁观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悲喜剧,一件件发生在或只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喜怒哀乐。

经过这样的记录,光荣、致敬、喝彩、怀念,重温梦想与激情,也不妨审视不足。因为,希望和踟蹰交织,进步中夹杂着“杯具”,是现阶段中国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必然。为了明天,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健忘不足;为了明天,要树立信心,也要破解那些横亘在前进路途中的障碍。一个人的进步,是因为明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前进的方向;一个国家的进步,是因为对道路、力量的自信,也是因为对缺憾的自省。国家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为她的进步而狂喜,我们为她的缺憾而痛心。正因为希望和踟蹰交织,需要我们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创造共和国更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不懈怠不犹豫不犬儒,立即行动起来激浊扬清,让我们的国家更可爱。

为此,不要忘记那些依然弱势着的人群,他们是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八瓣摔的父老乡亲们,是背井离乡离妻别子在城市中干着脏活累活微薄的工钱有时还被拖欠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是寒窗十年贷款读了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在招聘会拥挤在城郊蛰伏在现实和理想间挣扎的“蚁族”们,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流过血流过泪却埋没乡间逐渐消逝的老兵们。

为此,不要忘记权利与权力博弈的惨烈。开胸验肺,断指明志,自焚抗拆,与文明进步的国家形象格格不入。

为此,不要忘记一些地方一些官员执政理念与党的宗旨相差十万八千里。申请信息公开之难,官员“雷语”频出,“躲猫猫”之类奇闻迭爆,都是表征。

我们还要表达担忧。贪污腐败已经在挑战人们的容忍底线,落马官员级别之高,贪污数目之大都屡创新高;担忧价值观沦陷,甚至荒芜;担忧高房价让众多民众“蜗居”不能开颜;担忧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对国民其他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并且耗尽几代人的积蓄,而地方政府则安然以地生财,开发商赚取暴利稳坐富豪榜前列;担忧经济结构调整举步维艰,民营经济步履蹒跚中小企业融资难;担忧公务员职位每年被过分争抢,更多的年轻人为求安稳,创业的激情过早凋零;担忧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担忧特殊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的阻力;担忧阶层板结,下层上升的渠道堵塞,左右流动受限;担忧楼 “歪歪”,桥“糊糊”。

同样是作为媒体人,我们没有忘记我们职业的操守,没有忘记心中的信念,赞颂美好,讴歌良善,寻求真相,关怀弱者,维护公平和正义。

因此,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愿意表达希望。希望公平正义得到更有力的实现;希望权力谨慎戒惧、权利高歌猛进;希望经济打破垄断体现民主开放竞争;希望教育公平更多地变现;希望孩子的天性得到发挥而不是被改造成考试机器;希望创业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一开始就败在门槛和起点上;希望空气透亮河流洁净,环境得到保护而不是成为发展的代价;希望司法公正,希望看守所里没有“躲猫猫”;希望过马路不用担心被酒驾和“欺实码”撞飞;希望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希望没有暴力和暴戾,没有偏见和歧视。

希望无穷无尽,希望源自天地人心,希望源自人类对幸福的恒久追求。希望源自行动,点点滴滴,每时每刻。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让担忧变成多余,让希望照耀现实。

2009年成为回忆,也将21世纪的前10年带走。

10年间,中国加入了WTO,战胜了非典,取消了农业税,举办了奥运会,并即将举办世博会,城市化进程提速,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社会加速转型,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前所未有地提升。同时,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博弈更加激烈,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次改革呈现胶着状态,发展起来之后的矛盾和问题同样尖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酝酿一个圆满的收获,但社会的各种危机信号也在频频报警,提醒我们:未来的中国,依然是中流击水,不进则退。

未来10年,是求解的10年。求解的关键,是平稳推进各项改革,释放更大的经济活力,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建立更加文明、理性、健康的公共秩序。期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建设的中国,能离先贤的目标近些、更近些。

历史无限长,但机会稍纵即逝。

一年有一年的希望,一年有一年的不同,相同的是:向好的人心永在,让世界更美好的价值永恒。

新年就要来临,让我们互道珍重,互相鼓励,互祝新年好!

校庆演讲稿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演讲稿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校庆演讲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校庆演讲稿 篇1

记得《北大往事》里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分别,就是文科生踩在银杏落叶上有感觉,理科生则无动于衷。"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赞同这句话,我倒觉得理科生踩在落叶上应该有更多的感觉,因为整日埋头于书本的我们走路时能用脚感受一下情趣,不也是很难得的吗?--我说用脚,是因为耳朵、眼和手还得用来记公式和背单词呢。

这或许是个笑话,却反映了一种看法。在不少人看来,我们理科生的燕园生活要比文科的同学单调得多。当我刚进入北大时,我也是这样想的。甚至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这样想的,记得他在第一次班会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代数,人情练达即分析。"

后来的生活似乎证明了这一点,我面对的是每周30多节的必修课,厚厚4大本的习题集,放下的是写了5年的诗集,读了10年的红楼。我们学了3个月,总算明白了一个300年前的定理,而此时在昌平园的同学来信已大谈特谈"我是杯清水,北大是坛老酒,爱情就是酒药"了。我不觉有些不平衡了,彷徨中我写了一封信给我高中时的班主任,---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报考了北大而且填了"全部服从"。他的回信只有一句话:"北大精神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是啊,北大精神是做出来的,当我们在清晨第一个进入自习室,当我们在深夜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当我们熄灯后打着手电继续寻求一个公式的另一种证法,当我们为一个定理的强化条件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不都在实践一种北大精神吗?

我们没有能力舞文弄墨,却能用我们的语言---数字谱写诗篇。这诗篇比一切推敲之作都精炼,也比一切朦胧诗都朦胧,---不信你来读读看?

我们没有心情浅斟低唱,却能在科学中发现自然界最深刻的美。对哥德巴赫猜想,我的一位同学是这样想的:

"哥德巴赫说/两人之爱,总可分成两部分/我爱你,你爱我/无数人想去证明/可无人能够证明/只因为你我的爱/永远也分不开!"

我们没有条件花前月下,不要紧。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吸引别人的最好方法是充实自己。

其实,文科生和理科生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角度不同,看到的却是同一个北大。就让我们用这另一只眼来看看北大吧。

学了地理学,我们知道,北大是一条河,前进时难免泥沙俱下,但进入社会的大海时,泥沙终将沉淀。但如果这条传统的河在某个重要地点淤塞了,就将腐败发臭,毒害而不是清洁靠近它的人。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更要发展传统,才能让北大之河奔腾不止。

学了生态学,我们知道,北大是片森林,只有保持多样性,才能永葆生机。所以我们要坚持兼容并包的传统,才能让北大之林永远茂盛。

学了物理学,我们知道,能量越低越稳定,结构越规则越稳定。所以北大的同学们,请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严谨吧。

学了相对论,我们知道,越快,时间越慢,也许这就是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北大人永葆青春的奥秘吧。

学了化学,我们知道,北大是个大化工厂,用知识之料、实践之火,将我们百炼成钢。而其中核心的催化剂,也就是北大精神,正是北大这最高学府的商业机密。

学了统计学,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北大的一个样本,别人往往就通过我们来认识北大。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我就代表北大!"

两只眼或许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但必将比一只眼睛看得清楚。北大的两只眼都是明亮的,就更具有敏锐的目光。正是用这两只眼,我们首先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首先看到了马克思主义,首先看到了人口问题,首先看到了股份制---但是文理科不仅仅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还是北大的两只耳朵、两只手、两半大脑---而让这两只眼永远明亮、两只耳永远敏锐、两只手永远灵巧、两半大脑永远清醒的,是一颗永远跳动的共同的北大心,是一种永远传承的不变的北大魂。这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它只是一个元素的众多同位素,一种单质的同素异形体,一个晶体在阳光下灿烂的色彩,而那元素的名称,那单质的分子式,那晶体的真正结构,永远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也许有人要问了:那你今天来这儿干嘛?我的意思是:我们来到北大,就像一张张软盘,到北大这台计算机上来拷走了知识,也拷走了精神。四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全国最大的硬盘。我们应该把探寻北大精神的工作留给象在座的各位评委这样的专家和除我而外的选手这样的未来专家去做,我们该作的是抓紧时间拷走我们该带走的,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解压缩。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传染上自由散漫、眼高手低的北大病毒?在拷走的同时,我们还要问问自己,我给北大留下了什么?

从红楼到燕园,百年北大,谱写了壮丽的一页,在历史的坐标系上画下一道光辉的轨迹,这条北大函数线是处处连续的,纵然有起有伏,却终于保持了向上的趋势。我希望,在下一个百年,这条线能长有正的斜率,换句话说就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校庆演讲稿 篇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叫陈晓倩,是一年(1)班的同学。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我爱我们的家乡,我爱我们的学校。”百年校庆演讲稿

听老师说,我们学校有一百岁了。一百岁?应该是白胡子老爷爷了。我的爷爷今年还不到70岁呢,头发都白了。一百岁的老爷爷,头发可就更白了。看我们的学校,可不像一百岁的老爷爷。房子都是高高的,崭新崭新的;我们的教室明亮明亮的。校园里有绿色的草,有红色的花,还有绿色的水池,可漂亮了。在这样美丽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可真幸福啊。百年校庆演讲稿

小时候,我的爸爸告诉我,我们的家乡叫金乡镇。过去是一座小城,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我的爸爸还告诉我,我们的家乡出过许多许多名人:有文学家,有数学家,有科学家,还有许多许多企业家。他们给我们的国家做了许多许多贡献。我们学校在一百年里,为我们家乡培养了许多许多人才。他们给我们的学校增光,他们也给我们家乡增光,他们还给我们祖国增光。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听我的妈妈说,我的爷爷、我的爸爸我的妈妈都在我们学校学习过。我有一个信心,要好好学习,努力超过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还有我的爷爷我的奶奶呢。

我爱我们的家乡,我更爱我们的学校。

大家。

校庆演讲稿 篇3

秋天很凉爽,我们正在庆祝我们学校成立60周年。此时此刻,让我深情的说一句:“母校生日快乐。”

我的母校有胜路小学,创建于1950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成功自信教育的基础上,在一系列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措施的保证下,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校60年的辉煌历史做出了贡献。伟大的60岁生日今天诞生了。

在这里,我要感谢学校里每一位老师给我的知识,我要感谢母校对我精神的塑造。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我人生的灯塔,佑生路小学——号。

有胜路小学的树和草,有胜路小学老师的笑容,这辈子都忘不了,母校也快沧桑了。

努力工作,赢得桃李满天下的美誉。这多半是老师的功劳!

60年来,老师们一直在勤勤恳恳地挥汗如雨,坚守岗位,为我们播下文学的种子,倾注心血和汗水

灌溉,为了我们更美好的未来。这时,我想对老师说:“。是你把我领进了宽敞的老师,是你教会了无知的我满满的经典。

老师,你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我们却把老师当二奶。老师会在课堂上开玩笑让我们开心。老师不想拿工资。如果他们有,那很可能是我们的笑脸。

我还要感谢5 (6)班,5 (6)班让我和我的同学们融入到这个大群体大家庭中,让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时光飞逝。毕业的时候,我永远忘不了老师,忘不了校长,忘不了同学,忘不了佑生路小学的树和草。“胜利,美丽的校园,建设者的摇篮。胜利,知识的海洋,让我们一起扬起风帆。团结进步是你的精神,蜡烛是你无私的奉献。”

这首悠扬的校歌总会在我耳边响起。

校庆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隆重集会,庆祝我校建校68周年。在此,我向学校68华诞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借此机会,向莅临庆典的所有领导、嘉宾,向亲爱的教师,致以最衷心的祝福与祝愿!

1938年9月,宜都一中在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中诞生,经过了风风雨雨,成就了光辉的历史,创造了不朽的辉煌。

悠久的历史传统,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学校成为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发展,使学校荣获“宜昌市示范学校”、“宜昌市名牌学校”的称号。在光荣的历史面前,一中人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昂首迈进了湖北省示范学校的行列。身为一中人,我骄傲!

四字校训,震古烁今,光耀一中;宜都一中,学子心中知识的圣殿,人民眼中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学识渊博的国家栋梁,也培养了无数新一代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奋发进取的一中以“品高学富”为校训,以“学生成长和未来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永创辉煌的一中精神。刚成为一名一中人的我,从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开始,就在这里扎根、发芽并不断的成长。这里,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让我开阔了眼见、增长了见识。从这里出发,我开始热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挥洒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激情。在这里,做错了没关系,在这里受挫折了也没什么,敢于去尝试,敢于去接触新事物,敢于用激情来描绘自己的事业蓝图。能在一中这个大家庭里敞开胸怀,与学校共奋进!我庆幸!

校庆演讲稿 篇5

今天是我的母校华英——的20岁生日。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到操场。

20年前,华英小学刚刚成立。当时,华英只有几百名学生、七八名教师和几栋两三层的教学楼。

但是今年,我们的樱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370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高大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拔地而起。

今天,为了庆祝母校的20岁生日,校长特意邀请了以前的校长、领导和家长来庆祝生日。

第一个是风格展示,包括各个档次的广场团队和其他广场团队的展示。然后是戏剧表演,包括诗歌朗诵、武术表演、唱歌和跳舞。最后,我们一起做特色课练习。

我很紧张,因为我是彩旗游行的一员,我们的游行是第一个出现的。我想:千万不要犯错!

这时,当张主席宣布中英建交20周年即将开始时,我既紧张又高兴。轮到我们走过国旗和校旗游行了。我用眼睛看着前方,听从体委的指挥,一步一步走着,生怕出错。到了领奖台,面对那么多领导,我极度紧张,但是我尽力了。

紧张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们走到指定位置,站着不动,看着其他球队的表演。

我发现其他队伍也表现出了最好的实力,广场上的队伍都是整齐的步伐,口号也特别响亮。最让我吃惊的是,三年级能力教育小组用机器人表演。

站了一会儿,我们的游行开始散去。我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保持距离。到了指定位置,马上停下来认真听校长讲话。

戏剧表演结束后,是我们做学校特殊班级练习的时候了。我们照例按照路线走到自己的位置,站着不动,等着老师的口令。我们2700名学生团结一致,干得干干净净。

时间过得真快。校庆快结束了。真的受不了。我一定会参加下一次校庆。

校庆演讲稿 篇6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同济百年华诞,携手翻开新的百年华章!

公元19XX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医学堂。校董们为学堂取名“同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xxx年后的今天,这所从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撷取校名的大学,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办学特色,成为学子心仪的圣殿,科技创新的摇篮,国际交流的窗口,社会文明的家园!

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相连,而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同济师生都有家国同一、同舟共济的切身感受。

早在1917年,一战期间,同济医工学堂被租界驱逐。危难时刻,社会各界纷纷支援,华人董事与全校师生鼎力维持。学校在困境中执著前进,教学模式日益彰显特色,于1927年跻身于国立大学之列。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书桌,培育华夏复兴的中坚,全校师生三年流离,六次搬迁,经千般磨难,历万里行程,最后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在寺庙里上课,在茶馆里讨论,在油灯下实验,在长江边锻炼……八年文化抗战,传播了科学文明,历练了爱国情操。同济师生或投笔从戎,浴血沙场;或支援后方,服务桑梓;或潜心深造,积聚力量,成为重建家园的国家栋梁。民主革命时期,广大师生求真务实,积极投身革命,为自由和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50年代初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济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的高教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土木及相关学科的精英汇聚到同济旗下,不同学术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长而百花齐放,同济发展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学科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列,迎来了学校历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李国豪校长率先提出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小平、方毅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学校领风气之先,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在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下,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世纪之交,经过新一轮高教布局调整,同济学科基础更加雄厚;我们恢复医科,重建人文,优势学科持续攀登,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百年同济,虽历经坎坷而精神永存。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百年同济的真实写照。每当危难来临之际,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使同济旗帜不倒,步伐不停。每逢机遇降临之时,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同济意志坚定,奋勇向前。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是同济精神的灵魂,是我们逆境中坚韧奋起、顺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

百年同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辈、校董袁希涛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贤,百年同济的沃土培育了25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其中校友院士超过100位。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他们都是同济师生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学界翘楚。大学培育了英才,英才光耀着大学!

校庆演讲稿 篇7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年一度,暑去秋来。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第26个教师节。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青老教师相聚一起,共庆自己的节日,甚是美好,这是我们幼儿园的优良传统,在一起,我们心相印,在一起,我们情相传。

感谢老教师们一直以来给予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因为你们的厚爱给予了我们无限的信心和力量。记得去年暑期招生扩班,家长要求选择教室的时候,陈老师得知情况后及时来园、安慰我们度过难关;教师节前夕,陈老师还写来了“与醉清风共勉”的魅力格言;我们的园史寻觅工作,陈老师和部分退休教师一起,付诸了许多的辛劳。写园史故事,发动家人画园舍旧貌;陈老师还通过平湖教育博客平台、来园和我们分享阅读,引领青年教师们追寻教育理想等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校园故事,记载着我们青老两代行知人“教人求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作为我们年轻的行知人,我们要时刻牢记老教师们给予我们的关爱,要发扬老师教们艰苦年代创业办园的精神。求真实践,从每一堂课开始,爱心育人,从点点滴滴入手。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校庆演讲稿 篇8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我最想说的话是——我骄傲,我是一中人。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校;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校。然而,我想采撷一切如花的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最动人的颂歌——我爱一中。

她创办于1938年,六十八年的风雨洗礼,奋斗拼搏,铸就了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六十八年的砥砺前行,成长壮大,打磨成现今成熟的姿态;六十八载的同舟共济,耕耘不辍,早已桃李芬芳,绽放着生命的辉煌。

我爱一中,是因为我校有一支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干部队伍。他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使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爱一中,是因为我校有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教师。他们心中满载着对学生沉甸甸的爱和对社会沉甸甸的责任,默默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学生的进步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学生的成材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他们有的已过半百,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把他们的美好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学校,奉献给了他们所挚爱的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他们有的正肩负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任,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象充电电池,能量无限。工作一天,筋疲力尽,电量不足,回到家中休息充电,补足精神,第二天又在各自的岗位上拼命释放能量,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怨无悔。还有正在迅速成长的年轻教师,为教师群体补充着新鲜血液。我爱一中,还因为她独特的人文精神、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一流的教学业绩。她一直禀承着永恒的校训:厚德求进、格物求真。栉风沐雨,播撒的新绿生机盎然。她留下着跋涉者的足迹,播洒着求知者的汗水,翻整着精神的沃土,灌溉着心灵的甜浆。她记载着学子求知的历程,绵延着少年热切的企盼,

她期待着蓓蕾的初成,孕育着花朵成长。青春在这里闪现光芒,智慧在这里得到升华。

六十八年的成长,使她显得美丽芬芳。在这校庆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所有的一中人用心中最美好的祝福,祝愿她更加耀眼夺目,灿烂辉煌。大家!

校庆演讲稿 篇9

盛世年华,躬逢学校十七华诞,作为一名新山麓人,我的心中有欣喜,有幸福,更有自豪。

十七年前,山麓人艰苦创业,启动了开垦教育绿洲的艰辛历程。一代又一代的山麓人以“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鞭策自己,兑现着自己无悔的誓言,用梦想和汗水,理性与激情谱写了一曲山麓腾飞的乐章!

回首望望,我来山麓工作已有一年多了。一年来,我哭过、笑过;我痛苦过、快乐过。曾经的点点滴滴,曾经的风风雨雨,此时此刻,奔涌于心!

曾经青涩的我,满怀一腔热血和希望,走进了山麓。走进校门的第一天,领导就告诉我们,要跟上山麓的步伐是需要一定时间和付出的。开学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东方微白,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迎来黎明的第一缕霞光;夜色已深,我和孩子们在教室里共享学习的苦与乐。教研活动的严谨与扎实、班级工作的琐碎与纷繁,这些都是我之前所没有经历的,我就像个迷路的孩子,彷徨中努力追赶着大家的步伐。

记得09年寒假前夕,教研组会议上,组长宣布在期末研训时我要上一堂教研课,我初来乍到,感觉压力很大,一时间我手足无措,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组内的老师马上鼓励我:“不要怕,你行的,要相信自己!”研训那天,学生已经放假。经过期末考试前后的一番折腾,老师们本应该忙里偷闲,趁着一个上午的空隙好好休息一下了。我走到去办公室的路上,心里为下午的汇报而忐忑不安。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组内的老师们不约而同都来了!室外滴水成冰,当时没有空调,大家忍受着彻骨之寒,与我一同研究教学内容,讨论教学设计,直至中午,也没有休息过一分钟,更没有吃上一口饭。有一个老师因家中有急事不能赶来,还打来电话为我献计献策。最终,我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从此,我相信,有这样团结的集体,这样奋进的团队,在山麓,还有什么挑战不可战胜!

一颗流星划过,刹那间的光彩也许不足以照亮整个夜空,一朵花儿的绽放也不足以装饰整个校园,而山麓的辉煌正来自于这时时处处,星星点点所燃烧的激情。带着对山麓奉献精神的敬佩与感动,我把教室和讲台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舞台,让课堂成了自己生命的行走方式,把教书育人当成了自己终身的梦想。

来到山麓的一年里,我有成长、有快乐、而更多的是拥有了收获。收获着友情,收获着勇气,收获着进步与提升。而最让骄傲的是,我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山麓人!

山麓人,日子忙碌而艰辛;山麓人,生活充实而高效!

我骄傲,我融入到了山麓这个群体中,全心全意用青春点燃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骄傲,我追逐着山麓人前行的步伐,充分享受海浪拍打岩石般铿锵有力的节奏!

我骄傲,我将和所有的山麓人一道,用对山麓的深沉的爱,铺垫我生命的高度!

我骄傲,我是山麓人!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贝时璋生物物理学语录的信息了解不少了,探索吧希望你有所收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c-b.com/qinggan/106173.html

作者: 探索吧

探索吧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微信昵称带有国家昵称!微信地区名字有哪些?
晚上的心情说说短语、晚上的心情说说感悟生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