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家庭暴力到底可不以原谅呢? (一)

你觉得家庭暴力到底可不以原谅呢?

贡献者回答我觉得当然不可原谅。家庭暴力不可以原谅。被家暴者会选择原谅,一般都是出于以下这些原因:一是因为实施暴力之前施害者一般会不断地对受害者进行指责,反复强调受害者的过错(尽管这种过错可能并不存在),将自己的暴力行为合理化,使受害者处于一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控制”当中,认为自己是无法逃脱的,如果不选择原谅就会被报复。二是因为可能受害者在经济或情感这些方面存在对施暴者的依赖,觉得自己离开了施暴者就“活不下去”,所以不断选择原谅。另外,在家暴行为中的施暴者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当自己实施暴力过后,会对受害者进行“真诚”的道歉,或者保证自己不会再犯,以求得受害者的原谅,这种“打一巴掌给颗糖”的模式可能会反复出现,而导致受害者选择原谅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一种“赌徒谬误”的心理,认为由于一件事之前发生了很多次,因此接下来不太可能发生,就像是赌徒在赌博一样,自己虽然总是输,但是认为自己会在下一次赢,而被家暴者的原谅行为也是一种“赌博”,他们认为施暴者会改正的、下一次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才原谅。家庭暴力具有违法性。家庭暴力侵害了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以及人格尊严,会造成其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等。家庭暴力只有零次和无限次。不管男性女性,遭遇家暴,都要积极运用社会资源,妥善保存证据。此类案件大多因证据不足而没有被认定为家庭暴力。一些女性为了面子或者孩子,在遭受了家庭暴力之后默默忍受、忍气吞声,很少会想到保留证据,受害者只有到最后忍无可忍时,才会想到诉讼。所以遇到家暴时,要第一时间说“NO”,第一时间收集保存证据。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持续经常性的家庭暴力可构成虐待罪,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更可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受害方也可请求离婚,家庭暴力是离婚和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理由之一。受害方作为原告以家庭暴力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受害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如果不愿意离婚,也不提出离婚损害赔偿,可以单独提起诉讼。

把老公和第三者的出轨录音放在网上算侵权吗? (二)

贡献者回答这一个越来越重视隐私的时代,也是一个隐私常常被各种途径泄露和侵犯的时代,对于婚外情的取证,会涉及到出轨配偶和小三的隐私。

配偶之间有忠实义务,而忠实义务派生出配偶的知情权。

互相忠实是夫妻之间的法定义务(《婚姻法》第4条规定、《民法典》第1043条),而内心情感世界和性行为通常是隐秘的,要探知配偶是否出轨(包括精神出轨和身体出轨),必然涉及对配偶隐私的掌握,即夫妻之间享有知情权。

忠诚义务及其派生的知情权是维持夫妻关系、维护家庭完整的基础。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此消彼长的。而配偶的知情权,是有一定限制的。

B

有人带着亲友到酒店踹门、闯入第三者的住处,这种证据从来源上就是不合法的,即使反映了客观事实,也很可能不被法院。

至于拘禁、暴打配偶和第三者,甚至当众扒其衣服、拍裸照,更是触犯了法律,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司法审判中,证据“合法性”的尺度经历了三个阶段,越来越宽松——

第一阶段:偷拍偷录的证据一概不(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3月6日《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中》);

第二阶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是非法证据(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这一条在2020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已经被取消);

第三阶段:“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是非法证据,(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解释》第106条)。加入“严重”二字,对证据合法性的审查明显放宽。

但是,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大力加强了对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明确隐私、个人信息在法律上的定义以及两者的关系(第1032条、第1034条);

第一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将“隐私权”列为人格权的一种(第110条、第990条);

对隐私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第1032条),规定了禁止行为(第1033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和条件(第1035条)、信息处理者的义务(第1037条、第1038条、第1039条)、对死者隐私的保护(第994条)等。

对婚外情的取证,如何把握尺度及运用合法有效的方法,关系到能否在诉讼中被认定为合法证据而受法官,证明配偶的婚外情。

C

导致离婚的结局,本质是夫妻二人感情确已破裂。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规定了准予判决离婚的法定事项。根据我们团队处理过几千宗婚姻案件的统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出轨"、"家暴"系绝大部分导致离婚的根本原因,深受其害的非过错方迫切希望尽快判决离婚、重新调整新生活,此时此刻寻求法律途径提起诉讼离婚也绝非一时冲动那么简单。

同时,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五)有其他重大过错。"即离婚诉讼中过错一方存在"出轨"、"家暴"的情况,非过错一方有权主张"损害赔偿"。因此,非过错一方要证明对方存在"出轨"、"家暴"的事实,不仅在争取判决离婚中至关重要,而且更有助于索取赔偿。

俗话说的好,"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因此要证明过错方存在"出轨"、"家暴"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没有证据会导致案件败诉,但未必"有证据",证据就一定"用得上"。简而言之,有证据的同时,要确保证据能够有效使用,也即取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得以被法庭认可。

而大多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收集到的证据,我们只要对"出轨"、"家暴"有基本的社会认知,所收集到"证据"一般已经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因此,以下我们针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分析,教你确保证据的合法性。

一、关于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合法性,是指利用某物品(或其他形式)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方法的合法性,即某些特定证据材料运用的合法性。但作为信息载体的证据资料不讨论"合法性"问题。举例:一份约定男方婚内期间不得出轨、家暴的书面协议本身并不存在"不合法"问题,若经夫妻双方签字确认后该协议成立且生效。

但若在庭审过程中未经质证,那么该书面协议便不具备证据的合法性,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这并不等同于该份协议的所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不合法"。

其次,如果前述协议中约定的内容为,"男方已于X年X月X日出轨第三者,但女方基于顾全家庭和睦长久选择原谅,男方如有再犯则净身出户"则该协议所反映的案件事实可能因违反当事人一方真实意思表示而无效,协议约定对双方不产生约束力。但对协议效力或者内容的法律判断,并不等于对该份证据运用方式的合法性判断。

即就算协议无效,依然可以用来佐证协议当事人有曾经"出轨"的特定事实。故该份证据具备合法性。

二、非法证据排除

在实践处理民事诉讼过程中,多数主张的非法证据,主要指取证方式非法,具体则指当事人因取得或者形成证据的方式重大违法或者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从而导致以该方法所形成或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从1995年3月6日最高院对河北省高院发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法复〔1995〕2号)(已失效)中(下称"批复"),再到最高院发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已被修订),最后2015年颁布的《民诉解释》,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以下三类非法证据形式:

1、私自录音、录像

私自录音、录像的证据认定问题在司法实践尚未统一裁判尺度。法院在认定私自录音、录像证据时,一般有以下五种思路:

(1)是否属于《证据规则》第六十八条或《民诉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应予排除的证据;(2)是否为就对方当事人不诚信行为而采取的补救措施;(3)是否侵害到当事人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权益;(4)该行为是当事人采取诉讼外的证据保全手段,不应予以排除;(5)并非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式取得,故可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根据相关案例,法院一般不予排除原、被告之间的通话或者谈话录音证据除,但对当事人在法庭调解或者庭审过程中的录音,法院则多不予认可,该认定实际上适用了《民诉解释》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

2、设置陷阱取证

通常,法院不予排除此类证据的理由包括以下五点:(1)被告的侵权行为并非因原告引诱而产生,因此原告取证行为并不妨碍被告承担侵权责任;(2)该取证办法未被法律所禁止;(3)是否有利于解决此类案件取证难问题,起到威慑和遏制侵权行为的作用;(4)取证行为实质上的正当性;(5)是否侵犯到被取证人的合法权益。

3、胁迫取证

所谓"胁迫取证",是指民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订立合同。

综合三种形式的归纳,民事证据非法性排除应综合取证手段、内容、场合、公序良俗等综合认定,对于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当然排除,对于未达到"严重"程度在证据合法性方面一般会得到认定。

D

现实中,证明婚外情的证据可谓是五花八门,但这方面证据比较难以取得,而且单独的证据也很难证明一方有婚外情存在,所以应当尽量多地准备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以便于法官综合判断:

1、照片:显示配偶与第三者亲密关系的各种照片;

2、录音:能够证明配偶与第三者有婚外情的录音,如与配偶谈话中配偶承认与第三者的婚外情关系等;

3、录像:显示配偶与第三者婚外情关系的各种录像;

4、手机短信:配偶与第三者之间的婚外情短信,有时候配偶与自己、第三者与自己还可能通过短信联系,谈到婚外情的问题,这种短信都可保留下来作为证据。

5、电子邮件:有时配偶会与第三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其中也会涉及婚外情内容,有些当事人也会将邮件内容打印作为证据提交法院,也有些采用公证方式对电子证据进行保留。

6、配偶和第三者亲口承认的书面材料:如我们在案件中经常碰到的,有婚外情的一方曾给配偶写过的保证书等,保证不再与某某发生婚外情关系,这样的书面材料也可以帮助证明配偶有婚外情行为。

7、周围邻居、朋友的证言婚外情的取证方式要注意,无论是你自己亲自取证,还是请其他人帮你取证,必须要注意的是,都不能侵犯个人权利,否则,法院将不会采信。比如:纠集多人强行闯入他人住宅等,那样的话,不仅法院不会采信,在法律上还是一种侵权行为。

郑凡的建议(从专业的角度告诉你,很重要,请细看)

原配不要直接进行婚外情取证,虽说当事人有基于配偶身份的知情权,但很多原配既没勇也不会谋,很容易打草惊蛇,也很容易侵犯对方当事人的隐私权,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

同样,原配也不要冒昧去“捉奸”,现场抓奸风险大,不可控因素更多。

原配们还需要格外谨慎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和网络上公开配偶和小三出轨的实锤证据(如有不实的,属于侵犯名誉权,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这种做法是否侵害配偶的隐私权,存在争议。

有观点认为,这属于“婚姻维权”,是对有错在先的出轨配偶的警告。

原配可将自己与配偶的对话,自己与第三者的对话偷录下来,将配偶和第三者的对话偷录下来,但要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剪辑、修改。

尽量不要使用国家禁止买卖的针孔摄像机以及只有法定职能部门才能使用的特殊监听监视设备。

在公共场所的偷拍偷录(安装摄像头除外),原则上不侵犯隐私权。因为人们在公开场所的所作所为是为不特定公众所能看见的,法律推定不存在隐私。

在自己的私人场所偷拍偷录的,原则上不侵犯隐私。住宅是夫妻生活的私密场所,如果在自己家里安装摄像头偷拍偷录,通常来说是没有侵犯配偶的合法权益,自己家的车辆则相当于住宅的延伸空间。

如果有必要,可在家用车安装GPS定位,了解配偶行踪。还可在住宅安装摄像头(下载APP实时查看)。一来防盗,二来了解小孩的照看情况(尤其是非亲属照看),三来取证。如果配偶拒绝,有没有合情合理的原因的,可初步判断或有端倪。

如果是在其他人的住宅里、车辆里,或者宾馆、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所取得的视听资料是非法证据,应予以排除。

如果是从远处拍摄他人住宅或者车辆内部情况,一般而言不侵犯隐私,当然具体要由法官根据个案情况自由裁量。

通过这类途径获得的证据,属于配偶知情权的范围,原则上没有侵犯配偶的隐私权。

原配还不能侵犯第三者的实体(实物)空间。未经第三者本人同意,当事人无权翻查第三者的任何物品,也无权进入第三者的住处。

进入第三者网络空间,取决于该空间是否公开以及进入的渠道——如果第三者的该网络空间是对外公开的,或者通过出轨配偶的渠道进入该空间,那么取得的证据是合法的。

载有第三者隐私的物品能否作为证据,主要看该物品的取得途径是否合法。

载有出轨配偶和第三者隐私的、属于第三者的物品,包括电脑、手机、信件、日记本,如果取得途径不违法,比如这些物品是第三者交给出轨方的,或者遗漏在出轨方车上的,被出轨方的配偶取得,可以作为证据。如果取得途径违法,比如是出轨方或其配偶通过某种手段秘密取得,则不可作为证据。

综上所述,当事人在对婚外情取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证据被法院认定为非法证据而不被。

当然,有些证据,在诉讼中可能会被认定为非法证据,但对法官的自由心证有一定影响,或在双方协商时能发挥作用,或通过其他渠道能发挥作用。

一致性评价和新4类的区别 (三)

贡献者回答致性评价和新4类都是网络安全法中规定的两种重要的个人信息安全评估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1. 致性评价:是对于收集的个人信息,通过对其性质、数量、范围、安全等级等方面的评估,来判断其对个人及社会的潜在风险。致性评价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2. 新4类:是指根据网络安全法中规定的个人信息分类标准,将个人信息分为四类,分别是基本信息、一般个人信息、重要个人信息和核心个人信息。新4类主要是由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进行,通过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来确定不同类别的信息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

因此,致性评价和新4类的不同之处在于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内容和评估的目的不同。致性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估个人信息的风险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而新4类主要是为了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采取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以达到对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

针对这两种个人信息安全评估方式,个人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身的个人信息安全:

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 对于企业来说,要根据新4类的分类标准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3. 对于政府部门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说,要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对个人信息的评估工作得到科学、公正、客观的结果。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综上所述,家庭暴力的定义明确了其违法性与危害性,而分类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天枢律网 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