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金合同诈骗解析

保证金合同诈骗解析

在当今商业活动中,保证金作为一种常见的履约担保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合同中。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保证金的缴纳与退还机制,精心策划<标签>保证金合同诈骗,给无辜的参与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保证金合同诈骗的定义与特征

<标签>定义:保证金合同诈骗,是指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或夸大项目、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诱使被害人签订含有高额保证金条款的合同,并在被害人缴纳保证金后,采取各种方式逃避退还责任的行为。

<标签>特征:此类诈骗往往具有隐蔽性强、诱惑力大、涉及金额高等特点。诈骗者通常会精心包装项目,营造出一种“稳赚不赔”的假象,同时设置复杂的合同条款,让受害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轻易上钩。一旦保证金到手,诈骗者便通过各种手段拖延退款,甚至直接消失无踪。

二、保证金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法

(一)虚构项目

<标签>虚构项目手法:诈骗者会编造一些看似前景广阔、回报丰厚的项目,如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采、高科技投资等,以此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这些项目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可行性,但诈骗者会通过精美的宣传资料、虚假的实地考察等手段,营造出一种“项目即将大赚”的假象。

(二)承诺高额回报

<标签>高额回报诱惑: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诈骗者会承诺给予投资者高额的回报。这些回报通常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水平,让投资者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轻易地将大量资金作为保证金投入到项目中。然而,这些承诺往往只是诈骗者为了骗取保证金而设置的诱饵。

(三)设置复杂合同条款

<标签>复杂合同条款:为了掩盖其诈骗行为,诈骗者会在合同中设置复杂的条款和条件。这些条款往往模糊不清,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当投资者试图追究责任时,诈骗者便会利用这些复杂的条款进行推诿和拖延,从而逃避退还保证金的义务。

三、如何防范保证金合同诈骗

(一)提高警惕

<标签>提高警惕意识:在面对看似诱人的投资项目时,投资者应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信诈骗者的花言巧语。要仔细审查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回报水平,避免被虚假的宣传所蒙蔽。

(二)详细阅读合同条款

<标签>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任何含有保证金条款的合同之前,投资者应详细阅读并理解合同条款的内容。对于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条款,要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并寻求法律建议,以免掉入诈骗者的陷阱。

(三)保留证据及时报案

<标签>保留证据报案: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保证金合同诈骗,投资者应立即收集并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

伪造公司文件骗取他人保证金为己用,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一)

财物被骗,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由公安机关受理审查确定案件性质 。如果确有犯罪事实,符合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的,刑事追诉期限为五年,不构成犯罪属于治安案件的,追诉时效期限为六个月。受害人可在六个月内报警,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治安处罚 。

网友咨询:

广西益佳律师事务所林倡彬律师解答:

张某伪造总公司印章制造总公司红头文件,从而得以让王某顺利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张某取得保证金后也没有及时将保证金与自己缴纳的保证金与总公司进行结算和交接,导致总公司也没有这笔费用的入账,存在虚构事实伪造总公司文件的欺骗和欺诈性性行为,且张某仅私造了一枚公司印章,因此,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

张某认罪认罚,可依法减轻处罚。

林倡彬律师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本人从事法律事务工作近十年,专职律师工作7年多,有熟练的诉讼办案技巧,作风稳健、诚信尽责。擅长领域婚姻财富继承、合同纠纷、劳动工伤、交通事故赔偿等民商事纠纷及刑事辩护。

收取保证金、押金是最大骗局 (二)

收取保证金、押金是最大骗局

严峻的就业形势刺激了市场的火爆,春节过后的各大会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实面前,求职者作为弱者在机会与陷阱中艰难地跋涉着,而各种骗子也乘虚而入,粉墨登场,他们打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的幌子,贪婪地骗取为生存而四处求门的求职者背囊中仅有的活命钱。在315来临之际,本报《职场周刊》和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智联和新浪频道就职场陷阱问题进行了一个联合调查。

针对“你遇见过职场陷阱吗?”的提问,70%求职者表示遭遇过职场陷阱;听说过的有25.26%;没有遇见或听说的只有4.73%。

收取保证金、押金是最大骗局

调查显示,面对各式各样的职场骗局,参与者遇见最多的是收取保证金、押金,比例占到了28.16%。其他依次是遭遇过“虚假职位信息”的占17.37%;遭遇过“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的占14.21%;遭遇过“以入职名义骗取费用”的占12.11%;遭遇过“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的占11.05%;遭遇过“是假、卖产品是真”的占6.32%;遭遇过“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的占6.32%;遭遇过“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的占2.37%;遭遇过“单位突然人间蒸发”的占2.11%。

智联的职业顾问: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企业,往往重视的是你的“财”而不是“才”。一般让求职者交保证金的理由是一旦由于求职者的原因造成业务和客户的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求职心切的人在交钱后没等到上班或有机会犯错误的时候,往往又被告知职位已经满了,但钱也不退还了。另外,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费、费等等实际应该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而求职者很少有能通过后期的考核的,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己知难而退。其实国家已经有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如果用人单位连国家的规定都不遵守,他们怎么会遵守对求职者许下的其他承诺呢?

借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力做法最可恨

在“你认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是什么”的调查中,“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以20.26%恶冠榜首,成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其他依次是“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16.84%);“收取保证金、押金”(15.26%);“单位突然人间蒸发”(12.11%)等。

智联的职业顾问: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之所以令人切齿,主要是它的形式比较普遍,而用人机构往往振振有辞,将没有通过试用期的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在打击求职者信心的同时,为已经伤痕累累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面对这样的,求职者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白纸黑字的书面上,同时也要考察一下该单位现在用人的情况,如果人来人往,怨声载道,还是吸取前车之鉴,另寻明主的好。

另外一种手段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半年的合同试用期就三个月。试用期本意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期限。但是一些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利用试用期的低薪了解个没完没了,半年的合同试用就三个月。其实关于试用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但短于1年,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但短于2年,试用期不超过60天。

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占少数

虽然职场骗子令人痛恨,但是调查发现,面对骗局,向工商、公安和劳动部门投诉的只有15.26%,40%的人会采取更传统的方式广而告之亲朋好友,愤慨之余到论坛里揭露的占8.95%,找平面媒体揭发的占3.16%,而多达32.63%的求职者自认倒霉,不了了之。

智联的职业顾问:虽然说求职者上当受骗后,应该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为找工作四处奔波的求职者因为已经身心疲惫,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欺骗后总是将责任归于自己的糊涂,与其四处申诉还不如继续把精力放在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从而不了了之熏以避免更多的麻烦。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忍受熏让骗子更加肆意妄行。

其实我们不应该将骗子的猖獗归于求职者的善良,劳动监察部门加强审查对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以及《收费许可证》的审查,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监督,政府机构的重拳出击才是彻底铲除职场骗子的主力。 ;

虚构工程,骗取保证金6000元,要坐牢吗 (三)

虚构工程以获取保证金的行为被视为诈骗,这将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涉及刑事责任。

诈骗罪的核心在于,行为人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非法获取他人财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利益,也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如果诈骗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将面临三年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则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当然,如果法律有特别规定,则按特别规定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诈骗罪中“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三万元至十万元,五十万元的,分别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由此可见,虚构工程骗取保证金6000元的行为虽然数额不大,但仍属于诈骗罪的一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对于此类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避免触犯刑法。

个人收取工程保证金是否违法 (四)

法律分析:不合法,违法收取的应当予以返还。骗取保证金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天枢律网 希望保证金合同诈骗解析,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