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一)

行政诉讼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贡献者回答行政诉讼的具体流程如下:

1. 组成合议庭: 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人数为3人的单数。

2. 发送起诉状副本与答辩状副本: 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通知其应诉。 法院在收到被告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3. 开庭准备: 开庭时,法官会检查双方当事人的身份证件。 法庭宣读一系列法庭审理规则,并询问双方是否要求法庭方面的人员回避。

4. 庭审过程: 行政诉讼一审的审理对象是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如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起诉后法院审理对象还包括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复议决定的合法性。 法官要求原告陈述自己的诉讼请求、理由和证据。 被告针对原告的主张、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并出示证据。

5. 法庭辩论与评议: 法庭辩论结束后,合议庭休庭,由全体成员对案件进行评议。

6. 宣告判决: 法院对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就是行政诉讼的具体流程。在整个流程中,法院会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依法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以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行政诉讼流程及时间 (二)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行政诉讼流程如下: 1、起诉。行政诉讼是当事人不起诉,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受理; 2、受理。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理。经审查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法定期限内裁定不予受理。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受理后,进入一审程序。此时,人民法院指定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同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3、审理。人民法院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行政诉讼流程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天枢律网 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