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土地法律法规

承包土地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承包土地的基本概念、承包原则与程序、承包期限与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及流转等方面,详细介绍我国承包土地的法律法规。
一、承包土地的基本概念
<标签>承包土地定义标签>:承包土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这里的农村土地包括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承包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农民重要的财产和利益。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部直接关系亿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律。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对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二、承包原则与程序
<标签>承包原则标签>: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同时,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标签>承包程序标签>:土地承包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首先,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其次,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之后,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接着,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最后,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方面,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且到期后再延长相应的年限。
三、承包期限与合同
<标签>承包期限标签>:根据法律规定,耕地的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届满后也依照相应规定延长。这一规定旨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标签>承包合同标签>: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合同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承包土地的用途;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与流转
<标签>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标签>:国家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也不得调整承包地。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承包方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标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标签>: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方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转包)、入股或者其他的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并向发包方备案。流转期限为五年的,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此外,承包方还可以用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
五、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天枢律网 关于承包土地法律法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