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作为犯罪的情形包括哪些
- 2、被告人情节轻微不作为犯罪处理吗?
- 3、间接故意一定是不作为犯罪吗
- 4、普通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构成不作为的犯罪,是否正确?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不作为犯罪的情形包括哪些 (一)

答(一)违反法律直接规定。是指《刑法》有直接规定的罪名,才构成犯罪,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规定不为罪,严禁“类推”。以《刑法》确定罪名为准。
(二)负有法定义务。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的行为。
例如:母亲拒绝婴儿喂奶,造成婴儿死亡的。属于不作为犯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拒绝履行的行为。是指能够有条件作为,而拒绝履行作为的行为。
《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规定,战时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要达到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
被告人情节轻微不作为犯罪处理吗? (二)
答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对被告人情节轻微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免于追究刑事责任。判定犯罪情节轻微,主要看犯罪手段、过程及客观表现,再结合犯罪带来的后果。对这种情况不判刑是法院执行刑事案件宽严相济政策的体现。
一、被告人情节轻微不作为犯罪处理吗
对于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或者罪行虽然严重,但具有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以及主观恶性相对较小、人身危险性不大的被告人,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依法可不监禁的,尽量适用缓刑或者判处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
对于所犯罪行不重、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其中具备条件的,应当依法适用缓刑或者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同时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加强教育、感化、帮教、挽救工作。
二、法院审理案件如何认定犯罪情节轻微
1、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根据犯罪情节存在的不同场合和时间,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否轻微,应综合考虑行为人的罪前、罪中及罪后的各种情况进行认定。罪前情况直接影响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主要包括犯罪人的一贯表现、有无前科、是否惯犯或者偶犯。罪中情况既能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状况,而且也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主要包括犯罪动机、犯罪的手段、行为侵害的对象,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否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罪后情况主要是指犯罪人对已经实施完毕的犯罪所持的态度,主要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时也会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包括自首、坦白、退赃等。例如,犯罪后行为人的退赃行为,不仅表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所减弱,而且也表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有所减轻。对于一起案件,只有综合考虑案件本身的各种情况才能够直接决定犯罪情节是否轻微。
2、考虑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的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中,包含有大量的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的条款,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含有相关法定从宽情节时,可以结合具体案情考虑对行为人是否作出相对不起诉。
3、考虑处罚的必要性。在综合考虑行为人犯罪的各种情节基础上,还要从预防犯罪的目的上考虑作出相对不起诉是否能够对行为人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能够避免行为人不再进行类似犯罪。
综上所述,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时候,如果认定被告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不予定罪,不作为犯罪处理,即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当然,判定犯罪情节轻微是有严格标准的,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应当是从轻或者免于处罚。
间接故意一定是不作为犯罪吗 (三)
答间接故意并不等同于不作为犯罪。这两种犯罪形式是不同维度的概念,它们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作为犯罪既可以是直接故意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犯罪,甚至可以是过失犯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不作为犯罪指的是行为人违反了法律的要求,即“应为而不为”,这与作为犯罪相对应,但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并无直接联系。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却选择放任这种结果,这是犯罪主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判断间接故意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和意志,这与直接故意相对立,但与行为的客观形式无直接关系。因此,不作为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并非一一对应,不作为犯罪既可以是直接故意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犯罪,还可以是过失犯罪。
普通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构成不作为的犯罪,是否正确? (四)
答【错误】
本题考查刑法。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条件包括:(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包括:①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④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后果。
《消防法》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但该报警义务并非刑法上的义务。因此,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不能成立不作为犯罪。
故表述错误。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不作为犯罪的信息了解不少了,天枢律网 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