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建刚举报“毒地”为什么连遗书都写了?
- 2、崇儒祠最好什么时候去
- 3、光孝律寺重新开放
- 4、江苏靖江在哪里?
- 5、崇儒祠简介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周建刚举报“毒地”为什么连遗书都写了? (一)

贡献者回答一次写下遗书的“毒地”举报。
一场出价高达十倍的买卖。
上万吨危险垃圾来自哪里,养猪场地下暗藏怎样的秘密?
2017年11月13日,江苏靖江“毒地事件”的举报者周建刚获得了当地政府30万元的奖励,这创下国内环境污染举报奖励的最高纪录。
两年半之前,周建刚只是一名商人,那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会卷入一场让他刻骨铭心的举报风波。他年轻时离开江苏泰兴的老家到云南打拼,生意做大后准备返回家乡创业。2015年2月份,他出资230万元,收购了位于靖江市马桥镇侯河村八圩组的靖江市华顺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养猪场占地15亩,离他的老家仅隔着一条20多米宽的界河,周建刚计划将这里建成一个物流和生态养殖中心。
那一年春节过后,他住进原来养猪场的宿舍,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周建刚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出现严重的病症,全身皮肤硬化、溃疡、瘙痒。随后,他前往上海的医院,找到皮肤科的专家进行了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上了银屑病性关节炎,俗称牛皮癣。二十年前,周建刚曾经得过这种病,但自从他到云南定居之后,就再没发过病。突发的病情,让周建刚心中生疑,自己购买的是养猪场,怎么会有重污染的东西呢?
养猪场以前的工人告诉周建刚,华顺养殖公司的前身是靖江市侯河石油化工厂,主营的业务是加工处理农药厂的废液,而水塘里的“药渣子”正是以前的从农药厂接收来的化工垃圾。令周建刚更加担心的是,老工人还告诉他,除了水塘之外,养殖场的下面还埋藏着数量更多的“药渣子”,周建刚决定打开养猪场的水泥地面一探究竟。
加厚的水泥层让周建刚意识到事情的不妙,最后,他带人在养猪场的不同位置打开了25个孔,取出了地下埋藏物的样品。
2015年3月,周建刚将取到的样品送到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测,在等待检测结果的过程中,生性喜欢较真的周建刚继续着自己的调查。他走访查询得知,养猪场的前身侯河石油化工厂成立于1987年,2013年9月注销,法定代表人唐满华在2014年死于鼻癌,并且从以前养猪场办公室的铁柜中,周建刚还意外发现了大量的合同和单据。
这些合同和单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侯河石油化工厂从长青股份、扬农化工以及别的化工企业接收的危险废物总量超过了1.4万吨。按照法律规定,企业只有取得环保部门批准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才有资格从事危险废物的处置。侯河石油化工厂最早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是在2005年,有效期到2011年,“危废品经营许可证”显示,该厂每年可以处理“菊酯残液”也就是农药企业产生的废液200吨,这样算来,侯河石油化工厂从2005年到2011年总共处理的危险废物总量不得超过1400吨,显然与单据上显示的1.4万吨的总量相差甚远,那么,多出来的危险废物去哪儿了,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周建刚越来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周建刚在心理上做好了生意认赔准备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网络电话,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他收购的这家养猪场。在疑虑重重之中,这个神秘电话不久之后再次打来,这一次,对方竟然开出了2300万元的高价,是周建刚收购养猪场价钱的十倍。最终周建刚没有答应这个利润诱人的生意。
2015年5月,他等来了养猪场污染物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报告令他大吃一惊,样品中含有35种有机成分,其中80%属于高致癌物质,且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土壤致癌物质标准的几千倍,有的甚至达到了几万倍,而这些填埋物周围的土壤及地下水会受到污染,对周围居住人口造成极大的损害。面对惊人的检测结果,周建刚立即联想起自己身边很多人患上癌症不治身亡的事情,一个同学家的孩子刚刚离世,他们家就住在离养猪场不远处的地方。拿到养猪场埋藏危险废物的确凿证据之后,自称生意人和公益人的周建刚决定立即行动。周建刚最早想到的是寻求媒体的帮助,于是他找到了当地一些媒体反映情况。
2015年7月的一天,周建刚携带证据材料到靖江市环保局实名举报“毒地”一事。周建刚讲,因为没有等到当地公安机关公布的调查处理结果,他决定进行网络实名举报。2015年9月22日凌晨,他用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发表了对靖江“毒地”的实名举报信。切身体会到“毒地”举报的凶险,周建刚在发表实名举报的微博之前,甚至写好了遗书。周建刚将写好的遗书交给关系最好的朋友,交待他如果自己遇到意外,就将遗书转交给家人。让周建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次网络实名举报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着毒地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周建刚感到了解决毒地问题的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的压力。2015年9月25日,靖江论坛将转载的周建刚实名举报信的内容删除。用周建刚的话讲,那个时候的他犹如惊弓之鸟,当地公安人员和他联系之后的十多天时间里,他关掉手机,远离家门,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那时候,躲藏起来的周建刚每天通过新闻,密切关注着毒地事件的进展。2015年9月28日,也就是周建刚网络举报六天后,国家环保部召开专题会并成立调查组,联合江苏省环保厅督办此案。10月5日,靖江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靖江公安称,针对周建刚网络实名举报,靖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成立的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全面介入调查,已对相关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案件的侦办工作正依法依规加快进行,靖江公安官方微博还对周建刚表示感谢,希望他主动联系警方配合调查。2015年10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对靖江地下藏毒事件的报道。
很快,当地环保部门着手对养猪场地下埋藏的污染物进行大规模清理,据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环保部门在地下挖出疑似危废品5900多吨。2015年12月,有关部门对这起污染案件的查办力度再次升级,最高检、环保部、公安部联合督办此案,这也是全国第一起由三部委联合挂牌督办的污染环境案。2016年12月,江苏省泰州市检察机关对该案提起公诉,检方以污染环境罪起诉周某等3名涉案人员。此外,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调查,促成涉案公司签订了1.9亿元环境修复协议。也就是毒地举报的两年多时间内,最初对于环保一无所知的周建刚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他开始关注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毒地”事件不断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周建刚心理压力逐渐得以释放有了时间,他会前往正在治理修复中的养猪场查看。为了对地下污染物尽快发掘,当地政府出于“紧急避险”的考虑,将养猪场的厂房拆除,事后给了周建刚300多万元的经济补偿。与此同时,周建刚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向涉事方提出了经济损失赔偿的要求。今年10月,周建刚通过庭前和解,拿到了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
环保是一个大问题,真的需要重视了!
崇儒祠最好什么时候去 (二)
贡献者回答崇儒祠最佳时间:泰州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冷夏热,雨热同期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4-15℃,年降水量1027.4毫米,3月~9月盛行东南风,10月至次年3月盛行西北风,光能资源丰富,严冬短,无霜期长。
位于泰州市五一路114号。明万历四年(1576)建,祀王艮。万历以后多次修葺、扩建,清嘉庆再修。原有东中西三条轴线,西部为祠堂4进,东西部各有3进附属用房,后有园圃。解放后用作民居与与厂房。1986年迁出占用之人及单位。决定将崇儒祠建成王艮及泰州学派纪念馆,并对崇儒祠进行大修,恢复中部原貌,中部现有建筑4进。
第一进大门为重新复建,上嵌“崇儒祠”石额,门两旁立石鼓,两侧砌八字墙。第二进为立本堂,面阔3间,硬山结构,经落架大修。第三进为乐学堂,明代建筑,抬梁式构架,柱下安覆盆式石础,柱头有卷杀,面阔3间10.5米,进深7檩6.05米,脊檩高5.5米,修缮后仍保持原建筑风格。东墙廊壁上嵌有明万历七年《心斋先生祠堂》石碑,系自原第二进西墙移来,西墙廊壁嵌有重修时出土的明李春芳所撰残碑。第四进贤人堂,奉新塑王艮半身胸像及新刻大理石质王艮《乐学歌》,陈列有关王艮文物史料与名人书画。1995的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对崇儒祠再度进行修复建设,拆除西部民居五户,恢复崇儒祠西轴线,增加回廊、假山、水池、碑刻等景点。同时对中部轴线进行整修,第二进建筑展出王艮研究资料,第三进建筑增塑王艮全身立姿铜像一座,按原祭祀王艮场景陈列布置。并展出泰州学派十六位重要成员图文介绍。修复明宰相李春芳的石碑。第四进增加《王艮生平与泰州学派》展览,详细介绍王艮生平、哲学观点和泰州学派成员情况,图、文、物并茂。
2001年10月,崇儒祠第二次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首先接待“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数百人。以后全年正常对外开放,接待各方来宾。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六月(公元1483年7月),卒于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541年1月),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镇)人。他出身作为盐丁灶户的平民之家,最终成为名播天下的学者宗师,成为明代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艮的治学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无所师承的自学时期。(二)依傍王门的从学时期。(三)自立门户的讲学时期。王艮在他的治学当中,不轻信,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时时不满其师说”。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吸收了王阳明的“良知”说;同时又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身为本,天下国家是末”等著名观点。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特别注重平民教育,他把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身体力行。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要求,代表了中下层人民的社会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蒙”思想倾向和反对封建正统的进步意义。
光孝律寺重新开放 (三)
贡献者回答历经兵灾与兴废,光孝寺的寺址始终坚守,尽管1949年后的动荡使得寺僧大多离散,主要建筑也遭受拆除,如千华戒台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天王殿等,其材料被用于其他用途,遗址也被改建为厂房,明代建筑西板堂也因岁月侵蚀而消失。然而,1984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为光孝寺带来了新的生机,泰州市佛教协会成立,光孝寺得以重新开放,成为江苏省的重点寺庙之一。肇源成为恢复后的住持,引领寺宇迈向复兴之路。 从1988年至2005年,寺内重要殿堂如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又称最吉祥殿)和藏经楼逐步重建,常惺和南亭纪念堂也得以修复。赵朴初大师曾在此书写一副楹联,表达了慈光照耀众生,大孝报答四重恩惠的理念,以及对于禅行与道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慈光照三界,庄严化导芸芸,实相是禅行,是道;大孝报四恩,深深护持,恳恳虚空无尽,愿无穷。" 大雄宝殿的檐上悬挂着海外高僧的赠匾,如台湾、香港及美国、菲律宾等地的成一、妙然、了中、乘如、浩霖等,他们赠送的巨匾上刻着"梵宇重辉",字迹雄劲粗壮,象征着他们对于光孝寺修复的喜悦和对古刹文化的热爱,以及修复梦想的最终实现。
扩展资料
“江淮名刹”光孝律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原名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报恩光孝寺”。
江苏靖江在哪里? (四)
贡献者回答基本概况
靖江,位于江苏省中部苏中平原的最南端,是上海都市圈的组成部分。面积673平方公里,辖12个镇,人口66.5万人。在长江“龙头”、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带动下,靖江因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厚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睐和关注,成为长江“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靖江三面环江,沿江岸线52.3公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靖江临江襟海,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同三、宁通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均在靖江交汇,上海、南京等中国东部重要的国际航空港距靖江仅一个半小时左右行程。靖江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显现出愈益重要的作用。
靖江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3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995年进入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行列。靖江工业发展较早,基础较好,目前已形成了机电及汽车配件、医药及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船舶修造四大支柱产业,并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靖江,是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城市。1993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明星县(市)”,2001年进入中国最发达100县(市)行列,列第65位。
靖江,是开放开发意识超前的城市。靖江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并加入苏锡常火炬带,成为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锡常火炬带向苏北辐射、延伸的重要“桥头堡”。
靖江,是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全市形成了机电及汽车配件、医药及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船舶修造等主要工业门类,并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汽车锁制造企业、中国第五大造船企业……
自然地理
[编辑本段]
靖江市地处江苏省苏中平原南端,位于北纬31°56′~3 2°08′,东经120°01′~120°33′。东南西三面临江,隔江与张家港、江阴、武进等市相望,东北至西北与如皋、泰兴两市毗连。全境系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惟有孤山耸立于该市中部。
靖江市水资源丰富,东南西三面临江。
靖江地处东亚季风盛行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性和过渡性气候特点。
靖江地处长江下游,自然条件优越,有“苏北小江南”的美誉。水资源总量约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以引长江水为主,计2.2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长江有刀鱼、鲥鱼、鮰鱼、河豚等稀少鱼种,内河有青、草、鲤、鲫、鳊等多种鱼类。地下水源约5.1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八圩镇地下蕴藏的优质矿泉水,日开采量可达1200吨。矿产有煤,集中于孤山周围,已探明储量800万吨,长江内有适宜建筑用的江砂,其资源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全市土地分耕地、林园地、非耕地等,其中以耕地为主,利用率100%。稻、麦、油菜、大豆为主要农作物。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粮食、蔬菜、花草、瓜果、药材丰富,另有银杏、杜仲、皂荚等珍贵稀有树木。
人口民族
[编辑本段]
靖江现有人口66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近千人,是江苏省人口最密的地区之一。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之前,靖江是长江中的沙洲,那时还没有人迹。后来孙权的部队在此牧马,才开始有了人烟。再后来,不断有外地的农夫到此垦荒种田,并且在此定居,他们便成了靖江人的始祖。
宋代以后,靖江人口有了显著增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率军抵抗。在泰州,岳家军同金兵打了一仗,因泰州无险可守,岳飞便率部队退到泰兴口岸,而后又退到了阴沙(即马驮沙)。在这一过程中,有大批江淮难民与岳飞一同撤退,他们来到阴沙后,见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便在这里安家落户。据说现在靖江的朱、刘、陈、范几个大姓人口,就是他们的后裔。
明成化七年(1471年)起,靖江有了人口的记载。这年建县,第二年立户口册,靖江共7898户、36951人。但此后的100年间,人口增长缓慢。明隆庆六年(1572年),靖江9514户、41755人,只比建县时增加1525户、4804人。又过了40年,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2年),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只有9627户、33465人,比隆庆六年减少了7290人。人口减少的原因,一是水灾,二是疫病。水灾是靖江的主要自然灾害,当时靖江水利条件差,防汛排涝的能力薄弱,每逢大水,人民深受其害。例如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一次大水,一下子淹死了几万人。还有明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初一日,“潮大涨,潮势如海”,淹死了一万多人。水灾过后是瘟疫,疫病一来,“死者相藉”,“死者比户”,有的整个村上的人全部死光。此外还有战乱。例如明嘉靖年间的倭寇骚扰,靖江死的人也是很多的。
清乾隆年间,靖江人口猛然增加到120214人,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又增加到244312人,100年间,人口增加了一倍。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清代顺治之后是“康乾盛世”,国力强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人口的繁衍。二是在此期间,靖江没有发生战乱,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特别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军江南,战争中江南百姓不是大批死亡就是外逃,其中有很多人逃到了靖江。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靖江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三是明清时期,靖江沿江地区沙滩不断延涨,可耕地扩大,外地农民纷纷来此垦殖。四皇靖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少人到靖江经商定居。所以现在的靖江人中,祖先是安徽、浙江、崇明、常州、扬中、泰兴、南京、邳县的占一定比例。
民国元年(1912年)至1949年,靖江人口又一次缓慢增长,间或还有所下降。1912年,靖江人口为334272人,1949年为371125人,三十六年中仅增加36853人。原因主要是战争连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口大量繁衍是不可能的。
解放后,靖江人口迅速增加,至1970年,已增加到544852人。人口的大量增加,既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成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70年代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的比例比较科学了,1994年底,靖江人口为657192人。
经济概况
[编辑本段]
靖江国民经济快速地发展。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4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14亿元,同口径增长3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同口径增长4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同比增长38.9%。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完成农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5.1%。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养殖业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成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7.8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市场化水平提高,1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个。成功防治禽流感和水稻条纹叶枯病。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全年粮食总产29.9万吨,同比增长16.2%;水稻单产603公斤,同比增长10.6%,跻身全省前列。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56.9亿元、销售收入206.3亿元、利税18.4亿元、利润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29%、21.9%和21.7%。工业主导地位增强,集中度提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5.9%,上升2个百分点;市30强企业四大指标分别占列统工业的57.3%、60.5%、62.7%和64.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8家,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的21.1%。工业投入规模加大,实施1000万元重点技改项目104项,技改财务发生数29.1亿元,同比增长72.8%。工业用电量持续增加,同比增长26.6%。建筑业继续拓展。完成建筑施工产值51亿元、行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和46%。服务业较快提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增长1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亿元,同比增长15.3%。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继续扩张,上海城、百富绅等7个重点项目相继投入运营;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展;社会消费快步增长,汽车、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成为消费热点。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总额132.1亿元、贷款总额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22.3%;各类保费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17.5%。
沿江开发取得突破。沿江开发格局优化,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确立了“一区四园”开发模式,明确了各园区产业与功能定位,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操作及开发建设与社会事务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投入加大,项目建设加快。积极上争用地指标,努力满足发展需求。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全部建成,章春港路、兴业路等园区区间道路建设加快;苏源热电、污水处理厂竣工投运;苏源科技工业园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拆迁房屋11.8万平方米,建成农民安置房13.1万平方米。
新增进区项目68个,总投资40亿元,其中亿元投资项目6个,中油华电、南洋船舶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巧丽针织、宝骊叉车、富士通电机等项目已投产达效;开发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9亿元。服务机制得到完善,联动开发深入推进。联动园区基础设施投入6亿元,吸引外来投资29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9.8%和94%;新批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个,其中3000万美元项目7个;自营出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新增出口生产企业31家;完成外经营业额6400万美元,同比增长32.4%。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靖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倚苏北平原,南濒长江,与张家港、江阴、武进等地隔江相望,辖12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66.47万人。
Jingjiang Shi
0523
321282
214500
市人民政府驻靖城镇
2004年底辖12个镇。
靖城镇 面积67.060平方千米,人口189268人。
新桥镇 面积61.350平方千米,人口 58577人。
东兴镇 面积35.680平方千米,人口 34247人。
八圩镇 面积35.120平方千米,人口 20997人。
斜桥镇 面积43.980平方千米,人口 50873人。
西来镇 面积64.450平方千米,人口 69509人。
季市镇 面积41.630平方千米,人口 50061人。
孤山镇 面积32.970平方千米,人口 27934人。
红光镇 面积40.570平方千米,人口 27601人。
生祠镇 面积29.738平方千米,人口 22926人。
马桥镇 面积59.740平方千米,人口 45253人。
团结镇 面积29.406平方千米,人口 25751人。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靖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县,至今已有524年的历史。
东汉未年,这里还没有陆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为什么叫“马驮沙”而不叫别的名称?这个谜底,直到建县后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1524年)才被揭开。
这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这说明三国时期,孙权的部队曾在这里牧过马。这一发现,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它证实了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一块不小的陆地,而且开始有了人烟;第二,弄清了这块土地为什么叫做“马驮沙”。原来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由于有了“马驮沙”这一名称,其他与“马”有关的别称,也就先后出现,如马洲、骥江、骥渚、牧城等等。其中马洲和骥江,直到现在还作为靖江的别称在使用。
宋代,“马驮沙”曾改名为“阴沙”,元代又复称“马驮沙”改称“阴沙”,是因为它地处江阴之北的缘故。“马驮沙”改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县之时。此时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马驮沙的面貌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它的地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逐步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更主要的是,这里地处江边,经常受到海寇的骚扰。虽有江阴管辖,但两地毕竟隔一长江,维护治安有诸多不便。鉴于原因,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便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单独设县。他提出的建县理由是,这里“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军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新建的县叫什么名字呢?因为它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
靖江古称马驮沙,又名骥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阴沙。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成陆,赤乌二年(239年)为吴主孙权牧马大沙,属吴国毗陵典农校尉(二级政区)延陵县暨阳乡。
晋太康二年(281年),属毗陵郡暨阳县(今江阴市)。从南北朝至明初,马驮沙一地两附,南部牧马小沙隶江阴,北部牧马大沙先隶海陵,后隶泰兴。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隶江阴;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谓马驮沙“地越大江,供赋税,服徭役,凡有事于邑者,多冒风涛,以奉期约为非便,而民数视昔有加”,且“其地属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门户,捍全吴屹然重镇”,而以“江海多警,扼其要冲;出产类江南,田赋税亩之入重于扬州”等因素,故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是年十一月,滕公奏本获准,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成化帝同意设县,赐名靖江。
明清两朝,靖江隶常州府。1913~1927年隶苏常道。1928年隶江苏省政府;1933年隶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区署设于泰州),1934~1938年隶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设于南通)。1937年12月8日,日军占领靖江。1938年2月~1945年8月,靖江县伪政权隶伪省政府。1940年8月,建立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11月,隶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194 1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隶苏中三专区。1945年12月,隶苏皖边区一专区。1946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隶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8月~1949年5月,苏皖边区一专区将泰兴县之广陵、曲霞、蒋华3个区与靖江合并建靖泰县。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同年5月,撤销靖泰县,恢复靖江县原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泰州、扬州两专署。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由扬州市代管。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县建市。1996年7月19日,地级泰州市设立,由泰州市代管迄今。
民俗风情
[编辑本段]
弦八弹 靖江民间为婚庆渲染气氛的小型丝竹乐队,常用乐曲有《八段景》、《诵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现今弦八弹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讲经 元末明初传入靖江,经过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深受海内外专家的重视。他们称靖江讲经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腰鼓 兴于解放初的群众文艺活动,后因曲艺和戏剧的普及,腰鼓活动逐渐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如今靖江的腰鼓队遍及各个社区,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
孤山泥狗子 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该工艺品由孤山风化的岩粉烧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声,是儿童喜爱的玩具。除了制成泥狗,还可制成鸡、猪、老虎等动物形状。
孤山庙会 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
小狮子舞 极富靖江特色的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舞狮人模拟小狮子的各种姿态,一边腾挪扑逗,一边变换队形,将小狮子威武、健壮、憨厚、活泼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该舞蹈曾多次在省内比赛中获奖。图为排练现场。
荡湖船 普及全国的民间舞蹈,但靖江的荡湖船自有特色。外地荡湖船为“船娘”、“艄公”2人配档,而靖江荡湖船多为“艄公”、“船婆”、“撑兄”、“船娘”4人配档,并有乐队、伴唱队伴唱。
打莲湘 新世纪靖江再度兴起的民间舞蹈。舞蹈者一边敲击莲湘,一边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在清脆而有节奏的响声中不断变换队形。舞蹈者可以自舞自唱,也可由合唱队伴唱。
秧歌舞 靖江秧歌舞兴于解放初,后被更具表演性的民族舞和现代舞所取代。20世纪末,在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群众性的秧歌舞再度兴起。现今的秧歌舞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龙灯舞 靖江的龙灯舞富有特色,龙头、龙尾、龙珠制作都很讲究。表演时,随着锣鼓的伴奏,舞龙者耍出“二龙戏珠”、“金龙盘柱”、“叠罗汉”、“撬荷花”等各种招式,将龙的动态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屋脊艺术 靖江房屋建筑的一大特色。匠人运用“堆灰”和“瓦花”工艺,在屋脊上制成“喜鹊登梅”、“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各种图案,使屋脊富丽堂皇、美不胜收。靖江的屋脊艺术早为民俗学家所重视,有些专家学者还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
唱凤凰 流行于靖江农村的民间艺术。其道具是一只纸扎的造型优美、色彩斑斓的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之乌,所以唱凤凰的艺人,大都在春节期间去各村各户演唱,以表示对主家的良好祝愿。唱词有的是先编后唱,也有的是现编现唱,并用锣鼓伴奏,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基础设施
[编辑本段]
靖江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4年,规划体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市规划管理委员会,设置了市规划局;高起点编制城市概念规划、园区分区规划、9号地块详规等9项规划;新城区概念规划面向国际招标,中标方案已修编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重点项目快步推进,9号地块全面动拆,渔婆南路拆迁安置工程启动。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江安路、骥阳路等7条“丁字路”、“断头路”改造竣工,开发区“8路4桥”建成使用,天妃宫桥拓宽改造已完成基础工程浇筑;新汽车站如期竣工,新长铁路靖江站开通运行。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加快,虹桥、八圩等7个输变电工程顺利实施,新增电话用户4.3万户。城市水环境得到改善,疏浚驳砌真武河、城区横港西段等12条城区河道,新建提排站3座;建设污水收集系统,铺设污水管网5300米。实施横港中段、人民中路等一批绿化景点项目,新增城市绿地5.5万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强。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整治城市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明显改观。落实环卫长效管理,健全“分级负责、划块包干”的管理机制,新建一批环卫设施;集中治理交通违章,完善交通、地名标识;加大市场整合力度,商店、摊点经营行为逐步规范;拆除违章建筑114起,面积2.1万平方米。强化城区烟尘、噪音控制和水体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经营迈出新步。与江阴阳光集团达成协议,联合开发建设滨江新城区;严格城市土地使用权公开竞价出让,出让土地22宗、224.9亩,成交价1.4亿元;市行政中心顺利搬迁过渡,促进了原地块连片开发。小城镇建设加快,集镇建设投入8.2亿元,新增道路38.8万平方米、商品房18.9万平方米。
靖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长江之畔的一科璀璨的明珠.
靖江美食
1.靖江肉脯。当之无愧,第一名。实在太有名了,不想多说。有好几种牌子,最好吃、最贵的当数“双鱼”,是靖江人的保留项目,第一品牌,有单盒装和礼盒装两种。传说苏州、上海人也只认“双鱼”。由于技术外泄,导致现在市场上的肉脯种类很多。吃白粥的时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实在逍遥至极。
2.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鱼。刀鱼也太有名了,而且价格不斐,不说也罢。鲥鱼已经绝种,也不提。河鱼,现在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养殖的,毒性小,肉质尚可。河鱼剧毒,吃的时候要厨师当面先尝,没事后才能动筷,但当年吃野生的时候,还是有人中毒,该鱼毒是神经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内脏血液和卵巢一般深埋的说。但由于味道鲜美,便有“拼死食河豚”一说。总之,“长江三鲜”已名存实亡。
3.蟹黄汤包:太太太太太有名了。用靖江当地的说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汤包都是对汤包的亵渎。在南京中山路,中山大厦旁本来有一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拆了。偶曾经有幸见过汤包的做法:皮要上等。蟹黄、蟹肉+肉汤煮成琼脂状,冷却后用皮裹住,要不留缝隙,否则在蒸的时候会露馅。吃汤包有句口决: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吸汤。加以醋和姜丝,上乘美味,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还吃了哦,顺便说一下,最有名的是鸿运饭店的汤包。传说乾隆当年吃的时候把汤包当作包子吃,结果被滚烫的汤汁烫伤了龙嘴,但还是流连忘返。
4.籼子粥。比的要普及在这种季节,小的时候,坐着小板凳在院子里乘凉喝粥,加一个冒油的咸鸭蛋,无比惬意。ps:籼子粥不加碱的是白色,只有加碱的才会红。碱较多了会涩,而且很红,不好看。靖江有句土话:“籼子粥灌灌,养的像罐罐”。
5.老汁鸡。又一平民食品。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偶不懂的说。靖江季市镇的最有名。
6.季市大炉饼 季市的大炉饼远近闻名,现在只有在季市街上的邮政局门口的老杨大炉饼最好最香最好吃。
7.酵(靖江话读gao)烧饼。偶很喜欢。大如脸盆,飞碟状,褐色,有芝麻,有嚼头。
8.马桥馄饨。馄饨馅很讲究,以猪肉青菜、韭菜和菠菜馅为主,基本每个馄饨里都有一只淡水虾,可不是虾米哦,味道鲜美,馄饨皮很薄,加葱、盐、味精、少许酱油和胡椒粉做汤,猪板油,极品。因最早出自马桥镇,而得名马桥馄饨,现已风靡靖江,走向全省。
9.红烧蹄膀。各地有各地的烧法。偶们家讲究文火炖,甜而不腻,又一极品。
10.手擀面。又是一个有嚼头食品。对于不爱吃面的偶来说,此面面子够大。据说鱼婆桥附
近有家面店口碑很好。
11.团。通俗讲,就是糯米粉包馅,鸡蛋那么大,煮法同馄饨,逢年过节必备。有芝麻馅,
肉馅、豆沙、还有菜的,比之宁波汤圆一个字:香。
12.蟛虮。也就是腿毛多,个体小的螃蟹。一般不食的说。河边、江边俯拾皆是,偶们小时
候拿蟛虮的螯拿来炸,烧法同龙虾,肉嫩赛螃蟹,难得的美食,也只有童年有吧。
12.竹笋。靖江曾经是竹器之乡,竹笋嫩的时候,用脚一踹就倒,回来炖咸肉。
本地靠江,水产很多,鮰鱼、鲈鱼,各地都有。
不吃饺子,没见过米线什么的。
早餐以粥、豆浆、豆花、油条(现炸的,要脆)、蒸饭、煎饼、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馒头
)、烧饼、实心馒头(就是不加馅的馒头)
中餐主食一般是饭。
晚餐多种,不赘述。
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腻
13.金波酒。金波酒为靖江百年传统名酒,靖江三宝之一。精心选用党参、当归、五味子、红山枝、杜仲等三十六味名贵中药,以传统秘方精制,常饮延年益寿、驻颜健体。自清同治年间从宫廷传入靖江民间以来,声名远扬。
崇儒祠简介 (五)
贡献者回答崇儒祠,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五一路114号,这处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它的初衷是为祭祀哲学家王艮,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如清嘉庆年间再修,形成独特的东中西三轴线布局。祠堂主体为4进,东西两侧各有3进附属用房,后部还有园林景观。 解放后,崇儒祠曾被用作民居和厂房,但在1986年,随着占用者的迁出,崇儒祠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王艮及泰州学派纪念馆,并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恢复了中部的原貌。中部现存的四进建筑中,第一进大门复建,刻有“崇儒祠”石额,两侧配以石鼓和八字墙。第二进为立本堂,硬山结构,经过大修后依然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第三进的乐学堂是明代抬梁式构架,保留了原有的卷杀装饰和覆盆式石础,第四进贤人堂则供奉着王艮的半身胸像和《乐学歌》大理石碑刻,陈列着相关文物和名人书画。
崇儒祠在1995年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的修复工作更为全面。西部民居被拆除,增添了回廊、假山、水池和碑刻等景观,中部轴线则展出了王艮研究资料和铜像,以及泰州学派成员的图文介绍。同时,修复了明宰相李春芳的石碑,第四进增设了《王艮生平与泰州学派》展览,详尽地呈现了王艮的生平、哲学思想和学派成员的情况,图文并茂,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 2001年10月,经过第二次修复的崇儒祠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了“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之后全年都对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来宾前来参观学习。
扩展资料
崇儒祠位于泰州市五一路114号。明万历四年(1576)建,祀王艮。万历以后多次修葺、扩建,清嘉庆再修。原有东中西三条轴线,西部为祠堂4进,东西部各有3进附属用房,后有园圃。解放后用作民居与与厂房。1986年迁出占用之人及单位。决定将崇儒祠建成王艮及泰州学派纪念馆,并对崇儒祠进行大修,恢复中部原貌,中部现有建筑4进。是为祭祀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专祠。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泰州本地厂房拆除价格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天枢律网 的其他内容。